上個月掛牌的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項目日前已摘牌,轉讓價格為2.97億元,這意味著東風汽車正式退出了東風悅達起亞,后者由三方合資變為悅達、韓國起亞雙方持股。
現代汽車集團再發人事任免令,2022年1月1日起,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區副總裁李赫埈將接替李光國擔任現代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全面負責現代汽車集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經營管理。
在其他合資品牌忙著沖刺年底業績時,韓系車卻以人事變動和股權變更一次次沖上頭條,即使是圈外人也能嗅出非同尋常的味道。
最近幾年,韓系品牌在中國市場混得一年比一年差,不僅銷量斷崖式下滑,消費者對韓系品牌的認同感也越來越低,如今還遭中國合作伙伴“拋棄”,在德日美系品牌和自主品牌夾縫中生存的韓系車已經毫無存在的價值了?
2021年對韓系品牌來說,是非常不太平的一年,這種“不太平”與其他主流車企為芯片短缺影響生產計劃煩惱不一樣,而是來源于企業內部動蕩。
5月,現代汽車進入中國最早建立的工廠——北京現代第一工廠被造車新勢力以60億元買下,搖身變成了理想汽車北京綠色智能制造基地。在此之前,這座工廠閑置了整整兩年,通過當地政府牽線搭橋才找到了新東家。
這還只是開了個頭,有消息稱,現代汽車還準備出售位于北京順義的第二工廠,并與包括小米在內的國內多家電動汽車制造企業接洽。雖然北京現代否認了這一消息,但北京現代現有產能嚴重過剩是不爭的事實。
北京現代共有北京第一、第二、第三工廠以及滄州工廠、重慶工廠五大乘用車生產基地,總產能達165萬輛,減去理想汽車接盤的第一工廠30萬輛產能,目前手中還有135萬輛的產能。
乘聯會數據顯示,北京現代2021年1-11月累計銷量不足32萬輛,加上12月份的預估量,全年銷量預計在35萬輛左右,產能利用率僅26%,遠未達到產能利用率生死線(60%)。連年巨虧之下,賣廠止損是北京現代的必然選擇。
北京現代這邊忙著賣廠,東風悅達起亞那邊卻被股東方賣了。
東風悅達起亞由東風汽車集團、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韓國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三方合資成立,持股比例分別為25%、25%和50%,合資營業期限從1992年09月12日至2022年09月11日,如今尚未到期,東風汽車就急著把自己手中持有的25%股權讓出去了,為什么呢?
因為東風悅達起亞這幾年虧慘了,光2020年度就虧損47.5億元,今年前10月又虧損26.12億元。悅達投資(600805.SH)財報顯示,自2017年至今,東風悅達起亞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累計虧損90.35億元。為了止損,2019年東風悅達起亞還將閑置的第一工廠出租給華人運通(高合汽車),以節約成本。
隨著2022年國內汽車產業外資股比開放政策的實施,德系、日系主流合資車企的股東雙方都在明里暗里展開股份爭奪戰,而東風悅達起亞卻被東風汽車忙不迭地“拋棄”,鮮明的對比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