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韓國現代汽車宣布,計劃到2030年投資約95.5萬億韓元(約合792.1億美元),其中在電動汽車相關業務上將投資約19.4萬億韓元(約合161億美元),約占總投資的20%。據知情人士透露,現代汽車約合161億美元在電動汽車相關業務上的投資將涵蓋新工廠建設、充電站建設,與電池企業的戰略合作等。
現代汽車的目標是,到2030年,其品牌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將達到7%,年銷量目標將達到187萬輛,“187萬輛電動汽車預計需要電池170GWh,現代將與全球頂級電池企業加強合作?!?
在現代汽車公布2030戰略前一天,Stellantis集團發布了名為“Dare Forward 2030”的長期戰略規劃。Stellantis集團計劃在2030年推出超75款純電動車型,并在全球范圍內銷量超過500萬輛純電動汽車。
到2030年在歐洲市場所銷售新車均為電動汽車;在美國市場,純電動汽車新車占比在50%以上。
福特汽車3月2日推出了重組計劃,將電動汽車和內燃機車業務拆分,以促進電動汽車業務的快速增長。消息稱,重組后的福特汽車將在之前宣布的300億美元電動化投資上再投資200億美元,以加快其電動汽車業務的發展。
更早之前,今年1月,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發布了面向2030年未來的多項共同項目和發展舉措。在這份“共同發展路線圖”中,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計劃未來5年在電動化領域投資230億歐元,并計劃到2030年在五大純電平臺上推出35款全新純電動車型中的90%。
豐田汽車在去年12月發布的2030目標中提出,計劃到2030年,豐田汽車在全球的電動汽車銷售量將達每年350萬輛,而在豐田汽車當年5月公布的規劃中,這一數字還僅是200萬輛,這意味著其銷售目標較原先的計劃調高了75%。
在碳減排壓力和汽車產業變革推動下,自2020年以來,包括特斯拉、大眾汽車、寶馬、豐田、本田、通用等多家國際主流車企,均發布了電動化投資布局,相關投資規模已經超過3700億美元,且多家車企不斷上修電動化投資目標和推進速度。
車企對于電動汽車推進目標的調整,也在刺激著動力電池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產能的大幅擴充。
以前述幾家車企的電動汽車到2030年的銷售目標對應的動力電池需求為例,現代汽車對于動力電池的需求將達到170GWh;Stellantis集團將其電池需求從原計劃的140GWh增至400GWh;福特也正加緊與電池企業合作,共建電池合資公司,提升動力電池產能;通用汽車在與LG新能源合建兩座電池工廠的情況下,今年年初又宣布了兩座大型動力電池工廠建設計劃;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預計到2030年,在全球將形成220GWh的電池生產能力。
去年大眾汽車發布全面電動化戰略后,也同樣上調了其在歐洲市場的動力電池需求目標,希望到2030年在歐洲建設6座大型電池工廠,動力電池產能達到240GWh,如果算上其在亞洲、北美及其他地區的布局,預計電池需求將超過一倍。
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是,自從2020年以來,隨著電動汽車滲透率的逐步提升,電池技術的成熟,在碳減排壓力下,國內外主流車企對電動化目標越來越“大膽”,同時對電動化推進速度也不斷加快。進而,對于電池的需求也跟著不斷變化。去年,大眾汽車、通用、豐田汽車等車企就已經對其電動化目標進行了修正;今年,現代汽車、Stellantis、福特也有類似動作,相信接下來還會有不少車企會有類似動作。
而隨著全球主流車企電動化戰略的快速推進,未來對于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也將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到2025年全球電池企業規劃鋰電池產能將達4725GWh,其中僅中國企業就達到3900GWh。這個產能包括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其中預計動力電池產能占比超過70%。
此前,業界擔心如此規模的產能規劃會出現新一輪的產能過剩。然而,從全球汽車電動化推進速度來看,這一憂慮或被消除,大眾、通用、Stellantis、現代、豐田等車企相繼調整電動車型銷量占比和目標,帶動動力電池需求預計將會大幅增長。
如果從市場來看,2021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10%,銷量達到352萬輛。今年業界普遍預測銷量會超過550萬輛,甚至有樂觀的預測會超過600萬輛,滲透率或將提前突破20%。
同時,考慮到電池基地建設、產能爬坡等眾多因素影響,2025年全球汽車動力電池供需仍會保持較樂觀態勢。
國際車企的車輛生產制造普遍具有全球化特征,而未來大規模進行電動車型制造,也需要更多就近的電池配套能力。如Stellantis集團表示,到2030年的400GWh產能需求中歐洲市場約占250GWh,北美市場150GWh;大眾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電池需求也將有240GWh,亞洲和美國需求也同樣可觀;通用、福特、豐田、現代在美國、歐洲、中國等的整車生產基地也同樣需求供應商具備全球化布局能力。
LG新能源、松下電池、SK on和三星SDI等海外電池企業目前均已經進行了全球化產能布局,并率先拿下了多家國際車企合作訂單。
國內電池企業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孚能科技、遠景動力等都在海外進行了產能布局,隨著全球車企電動化提速,預計接下來還會有國內電池企業走出去,并尋求在更多地區建設大型動力電池基地。
從降低制造成本,提升安全性、可靠性等角度來看,隨著國際主流車企的加速入局,電池會逐漸趨于“標準化”,而這一標準化需要車企和電池企業的共同推進。
去年大眾汽車在其“Power Day”上對外推出了“標準電芯”,按照大眾汽車的規劃,這種電芯未來會覆蓋其80%的車型,并兼容多種電池材料,使其制造成本可降低50%左右;現代汽車也表示,其電動車型平臺的電池系統未來將按照標準化設計,將目前的電池-模塊電池工藝改為電池-封裝工藝,以提高電池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等。此外,通用汽車與LG新能源聯合研發Ultium電池系統,未來也將覆蓋通用大部分車型。
從制造效率、制造成本和規?;a來看,動力電池未來幾年的標準化趨勢將會加速。率先與車企合作進行電池標準化開發的電池企業有望享受第一波紅利,甚至因此對行業格局產生較大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電池標準化未來會有不同車企主導,或將產生不同的“標準”,并非同一標準。但是這種標準會逐漸取代大部分現行規格,出現幾款標準共存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