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說法:當一個行業處于風口時,正確的投資是成為該行業的供應商,就像劇本殺店爆紅的情況下,開劇本殺店不一定掙錢,但是提供劇本殺店的裝修就一定掙錢。所以在新能源熱的背景下,電池企業可謂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但自2022年以來受鋰、鎳價格大幅上漲和供應短缺的影響,廣汽、長安、零跑等諸多新能源車型的交車投訴一直源源不斷。
這些車企有著同一個電池供應商,即被業內人士稱為“黑馬”的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創新航”)。3月11日,中創新航“頂著風口”遞表港交所,擬在香港主板上市。
也許是去年實現扭虧為盈,給了中創新航上市的信心,但毛利數據的不佳,或許令市場懷疑中創新航是否有足夠的盈利能力?研發專利又遭行業老大的質疑,中創新航究竟有多少想象空間?
中創新航的前身是中航鋰電,中創新航聲稱是專業從事鋰電池、電池管理系統及相關集成產品和鋰電池材料的研制、生產、銷售和市場應用開發的高科技企業。至今已完成了三輪融資,諸多業內人士給予了中創新航很高的評價,認為中創新航是一匹“黑馬”。
而中創新航也在努力的坐實“黑馬”稱號,從招股書披露的營收數據來看,翻倍上漲的趨勢凸顯中創新航的努力。2019、2020及2021年,中創新航分別錄得營收17.34億元、28.25億元和68.17億元。同時中創新航還實現了扭虧為盈,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56億元、-0.18億元、1.12億元。
中創新航用盈利來告訴市場自己的價值,但這些盈利似乎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從單價上來看,中創新航2021年動力電池單價為0.65元/Wh,對比孚能科技2021年三季度均價0.67元/Wh,寧德時代2021年三季度均價0.77元/Wh,都低了不少。
中創新航的毛利分別為0.83億、3.85億及3.78億,同期的整體毛利率分別為4.8%、13.6%及5.5%。而寧德時代2019年及2020年的毛利率分別為29.1%及27.8%,即便出現了下滑趨勢,但對比中創新航的4.8%及13.6%,差距依然十分明顯,可見中創新航在毛利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中創新航的整體利潤水平相對不高,在當前新能源電池產業來說,是一個相對較低的狀態?!?
造成盈利能力差的一大原因,或許可能是中創新航還沒有掌握核心科研技術。從研發投入來看,作為科技型的企業,中創新航還并沒有達到一個行業的標準。
報告期內,中創新航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36億、2.02億及2.85億。2021年研發費占比僅有4.18%,較2019及2020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中創新航三年來,營收規模增長近三倍,而研發費用投入增長只有一倍左右。
江瀚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一個高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在這樣的競爭業態下,中創新航的研發投入相對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按中創新航的說法,公司將持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平臺并引領行業發展,以產品競爭力持續領先為導向,且中創新航率先推出了高電壓三元電池、彈匣電池、全極耳疊片電池、One-stop Bettery電池。而彈匣電池作為中創新航的底氣產品之一,卻存有一定爭議。
有聲音認為:“廣汽埃安官宣彈匣電池不僅安全性提升,得益于新型材料與布局方式的優化,造價卻下降10%。這種矛盾的描述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埃安梳理了電芯、電池包材料等零部件供應體系,并且壓低了采購價格。就像一個廚子,舍不得買肉,還想做‘滿漢全席’?!?
多數媒體關于彈閘電池的報道也提出質疑,諸如:彈匣電池真能從根本上提升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能嗎?官宣視頻里的鋼針是否刺穿了電池單體還存在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