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歷史上,大眾乘用車市場,向以爆品為產業風向:從最早的福特T型車,到最近的Model Y,一個基本啟示在于,爆款車型具備旗幟效應與滾雪球效應,是任何一個品牌在從1到100過程里,獲取產業一席之地的必由之路。 以此審讀中國造車新勢力最新景象,很有意思。
上周,蔚來、理想、小鵬先后公布自家11月交付量,輿論紛紛驚呼新勢力格局變天了,“小鵬第一、蔚來墊底”云云。實際上,這個排名噱頭大于實質,含金量有限。 交付量需要拆開來看:11月,小鵬P7總交付7839輛,G3系列產品交付5620輛;蔚來ES8 交付2683輛, ES6交付4713輛,EC6交付3482輛。只有理想汽車的理想ONE,僅靠一款車,月銷沖破萬輛,達到13485輛。 截至11月,理想ONE年內總交付量達到76404輛,是市面上為數不多的爆款新能源車型之一。目前中國新能源車領域,20萬元以上價格帶,僅有特斯拉Model3/Y、比亞迪漢/秦,以及理想ONE等幾款車(按新車上險數據),突破了月銷量破萬的門檻。
數據的差異,折射的是公司間戰略與方法論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漸漸反饋到業績上。理想汽車剛剛發布的三季報顯示: 營收規模達77.8億元,環比增加59%;單車毛利率提升至21.1%;門店擴張提速,三季度全國增加65家零售中心,單店月銷164輛;銷售費用率13.11%,較二季度下降4.03百分點;凈虧損較二季度減少90.9%,為0.215億元,同期蔚來凈虧8.4億,小鵬凈虧15.9億元。 綜合來看,理想汽車,有望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最早實現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之一。
即便業績清朗,但對于這個造車新勢力中的優等生,市場上的觀點分歧仍是存在的,質疑主要集中在:理想過于依賴理想ONE單車銷售面臨風險,以及銷售費用等絕對投入與競爭對手相比相去甚遠。說白了,嫌公司保守,花錢不如別人猛,使得資本市場故事不夠撩人。
真實業績與分歧觀點的沖撞,本質上反映的是產業規律導向與資本驅動導向間的沖突。尤其在上一個移動互聯網周期,我們慣見資本大把燒錢所燒出的重重大躍進式幻象,更加重了人們對于資本驅動產業故事的偏好。 但周期總是嬗變的。放眼當下,一個個有違產業發展規律的泡沫爆裂案例接踵而來,周期時鐘正在指向脫虛入實的“去故事化”刻度上。此時此刻,撇掉浮沫、深入內里,以那些真正擁有現象級優質車型供給能力的汽車公司為參照系,理解汽車工業的真實發展規律,對于新能源車賽道投資以及產業的穩健發展才是務實有益的。
爆款優質車型推動需求放量,是汽車工業乃至大消費賽道一種普遍規律。從福特T型車、通用雪佛蘭Impala、豐田卡羅拉、大眾高爾夫再到如今的特斯拉Model3/Y,迄今為止整個人類汽車工業史上的5個品牌符號,對此作出了清晰注腳。
對應的是市場關系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也就是經濟學中的消費者主導理論:消費者在市場上每花一元貨幣就等于一張選票,消費者喜歡某種商品,愿意花錢去買它,就等于向這一商品的生產者投了一票。 在這一經濟學理論主導下,最終一款產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托舉它的品牌成為產業符號。本質上,這是一種共識的力量,一種凝聚了消費者對產品性能、品牌屬性與企業家精神等多元要素的集體共識。 基于消費者的投票選擇,各個生產者方得以了解社會的消費趨勢和消費者的動向,從而以此為根據,組織調整產品策略,以滿足消費者的要求,最終達到利潤優化的目的。
這種產業規律,正在新能源車這個分支行業加速滲透,需要投資者引起重視以及深入理解: 2020年,特斯拉、五菱宏光都僅憑旗下單款車型Model 3和MINI EV,分別拿下全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10.2%和9.6%,銷量一騎絕塵。今年以來,這兩款依舊牢牢盤踞在新能源車車型累計銷量榜首和榜二。 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攀升,這種爆款效應正在行內部加速。今年以來,新能源車市場上可以看到更多爆款車的身影,它們分散在乘用車市場的各個區間里。轎車市場有,A00級五菱宏光MINI EV、B級Model3、C級比亞迪漢;SUV市場有,緊湊型SUV比亞迪元EV、中型SUV Model Y、中大型豪華SUV理想ONE。
對比這幾款車型,可以發現爆款的共性,即圍繞消費者真正需求的預判與滿足:想清楚用戶想要什么,做真正好產品,并形成鮮明的產品特色,占據用戶心智。而研究月交付量剛邁過萬輛門檻的理想ONE,不僅是因為這是款典型產品,同時也能總結爆款經驗,探尋復制“爆款”的可能性。 首先,在用戶定位上,理想ONE一開始就錨定家庭群體,尤其是二胎家庭,考慮到老人和孩子的乘坐需求,把安全、大空間、舒適乘坐體驗融入到6座SUV,打破以往市場不看好6座車型的刻板印象;其次是價格定位上,理想ONE僅30萬+的價格,配置朝上看,可與奔馳GLE、寶馬X5等百萬級別豪華SUV比拼。
產品特色方面,理想ONE以增程式解決了家庭用戶出行的痛點,打出了全球首創“城市用電,長途用油”的全新電動模式,純電188公里的續航、NEDC綜合續航里程1080公里,純電里程足以覆蓋每日通勤需求,而長途用油則省去找充電樁難、排隊充電擠、充電速度慢的煩惱。
很多純電動車型恰恰違背了這一點,在充電設施不足、充電慢的背景下,用戶到哪都需要精打細算耗電量,還要考慮天氣狀況,不敢輕易涉足陌生之地,給出行帶來極大不便,電動車也變成“電動爹”。 而增程式則可以幫用戶省去這些煩惱,其優勢也吸引另兩家造車新勢力東風嵐圖和華為金康賽力斯,加入陣營。對新勢力來說,增程式由于電池成本相比電動車較低,具備物料成本優勢,節省了用戶購車成本,也降低了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風險。
據測算,純電動車的BOM成本較傳統燃油車高45%,主要包括電池、電機、電控,以及輕量化車身成本;而增程式電動車因其減小了電池容量、也無需大規模采用鋁制結構件,BOM成本較傳統燃油車僅高出10%。在電池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理想汽車則比同行受到更小的影響,控本能力更強。